做梦都不曾想到,我和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还是半个老乡。
白居易,祖籍山西太原,其爷爷白鍠曾任巩县县令。父亲白季庚和长葛石固姑娘陈氏结为秦晋之好后,于772年在河南新郑东郭宅村(今新郑东郭寺村)生下了白居易。因父亲长期在外为官,居无定所,白居易和他的母亲一直生活在石固姥姥家,童年时代都是在这儿度过的,12岁才离开这里。他的诗歌《不出门》写的就是这段生活经历:“弥月不出门,永日无来宾,披衣腰不带,散发头不巾;袒跣北窗下,葛天之遗民,一日亦自足,况得以终身。”诗中提到的葛天,就是今日之长葛。可见,诗人对长葛姥姥家的印象还是蛮深的。
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一生写下3000余首诗,著《白氏长庆集》50卷。
就在白居易的仕途和事业风生水起、蒸蒸日上的时候,他的母亲不幸落井身亡。按照当时的礼制,他离职丁忧,守孝三年。依我们中原的习俗,白居易葬了母亲之后,理应到母亲陈氏的娘家,即舅舅家谢孝才成。也就是说,这个时候,功成名就的白居易有可能自洛阳来长葛谢孝。
815年,不知天高地厚的白居易因为谮越纳谏,而以诽谤罪贬谪为江州司马。这次意外地变故,也成了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。此前,他以“兼济天下”为己任,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,而此后,“独善其身”,虽有济世之心,却不如过去那般狂热地付诸于行动了。
从818年到836年,白居易先后任忠州刺史、杭州刺史、苏州刺史、同州刺史等职。在杭州刺史任上,他开挖西湖,筑坝蓄水;疏浚六井,造福百姓。在苏州刺史任上,他开凿山塘河,修“七里山塘”路。可以说,白居易每到一处,都会做一些实实在在、福荫一方的大好事。
846年,白居易病逝于洛阳,享年75岁,葬于伊河岸边的香山上,与龙门石窟隔河相望。整个墓园以其诗作而建,“门前常流水,墙上多高树。竹径绕荷池,萦回百余步。”
对于白居易的一生,唐宣宗李忱有诗赞曰:缀玉联珠六十年,谁教冥路作诗仙?
浮云不系名居易,造化无为字乐天。
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
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
白居易死后,其娘舅家的人并没有忘记这位大政治家,大诗人,更是名正言顺的大外甥,于是给他修了衣冠冢,修了白乐宫,修了白云楼,修了白公桥。在岁月的砥砺下,今天已经不见了白云楼、白公桥的影子,但白乐宫依然挺立在衣冠冢上,提醒人们:白居易是这里的外甥,这个不争的事实。这或许足矣!
白乐宫前的石碑上,有这样一幅对联,上联:心存兼济世
下联:进退情依然
横批:济世乐天
这应该是对白居易一生最好的注解。
评论